定點茶工作者常面臨房東驅趕導致居所不穩定
- yu-girls
- 7月10日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一、定點茶工作者處境與居住權困境
定點茶工作者,顧名思義,是指未經合法登記、未納入官方管理的性工作者。由於法律上的灰色地帶,她們普遍面臨多重歧視與排擠,包括社會標籤化、經濟剝削、身體安全威脅及生活上的不穩定。其中,居住權的保障尤為薄弱。
房東的顧慮與壓力
多數房東基於社會觀感及潛在的法律風險,對租客的職業特別敏感。若得知租客為定點茶工作者,擔心警察臨檢、鄰居投訴,甚至屋內遭損壞、惹上治安問題,往往選擇提前解約、直接驅趕。部分房東更會於簽約時明訂不得從事相關職業,增添定點茶工作者尋覓安全居所的困難。
居所的不穩定與流動性
受驅趕之後,定點茶工作者常常要臨時尋找新住所,甚至不得不選擇旅館、日租套房或「鐘點房」等不穩定居住空間。這類場所租金高、居住品質差,安全性低,且房東多不願與租客建立穩定關係,使得定點茶工作者生活充滿不確定性。
居住不穩帶來的負面效應
居住不穩,不僅影響基本生活,更加劇身心健康壓力。定點茶工作者在頻繁遷徙中,缺乏社區支持與生活連結,孤立無援,極易成為暴力、剝削與疾病的受害者,進而形成負面循環。
二、法律與社會結構的影響
現行法律的限制
雖然2011年性工作除罪化修法後,性工作在特定區域內理論上可以合法經營,但因地方政府設立「性工作特區」的消極態度,導致絕大多數性工作者仍處於非法狀態。定點茶工作者的存在因此無法獲得法律保障,其租屋行為也缺乏正當性,給予房東「合理」驅逐理由。
社會污名化與歧視
社會對性工作的污名仍根深蒂固,認為性工作者「不道德」、「敗壞風氣」。這種觀念在社區、鄰里間普遍存在,當房東或鄰居發現定點茶工作者入住時,容易引起恐慌與抗議,進一步驅使房東採取驅離行動。

結構性貧窮與女性弱勢
定點茶工作者多數來自經濟弱勢或家庭破裂背景,缺乏社會資源與支持。由於職業選擇受限,只能選擇社會最底層且受歧視的工作;同時,在面對房東、房仲等中介權力結構時,缺乏談判能力與議價空間。
三、現場觀察與當事人聲音
定點茶工作者的租屋經驗
多位定點茶工作者在受訪時表示,房東驅趕是「家常便飯」:「只要有鄰居懷疑,就要被趕;每次搬家都很難,租金又越來越貴。」有些定點茶工作者為避免曝光,只能不斷更換居所,甚至選擇隱姓埋名、假裝其他職業。
安全問題與身心健康
居所不穩定讓定點茶工作者難以建立日常作息,工作壓力與生活壓力交織,導致心理問題增加,如焦慮、憂鬱等。更有甚者,由於缺乏固定住所,一旦遭遇暴力事件,求助困難,陷入更大的危險之中。
隱形的「二度傷害」
在法律、社會雙重壓迫下,定點茶工作者除了遭受驅趕、被迫遷徙,還經常遭遇警察臨檢、黑道勒索等「二度傷害」,進一步加劇其居住與人身安全的不穩。
四、社會成本與公共政策
社會治安的反效果
政府、警察單位往往以「維護治安」、「掃黃」為由,驅趕定點茶工作者。然而,這樣的措施未能根本解決問題,反而使定點茶工作者行業更為隱蔽、流動性加大,不易管理,反倒增加治安死角。
公共衛生風險提升
居所不穩、生活條件差,使定點茶工作者較難維持個人衛生,也難以參加性病防治宣導及檢查,進一步提高傳染病蔓延風險,對公共衛生造成隱憂。
社會福利與人權保障不足
目前,針對性工作者的社會福利資源相當有限。缺乏住房協助、心理諮詢與法律服務,讓定點茶工作者始終遊走於社會邊緣,無法獲得基本人權保障。
五、國內外經驗借鏡
國外經驗——荷蘭、德國模式
荷蘭、德國等國將性工作合法化,並設立安全、規範的性工作空間,由政府監管與支持。性工作者可正常租屋、申請社會資源,居住穩定性大為提升,職業污名逐漸消減。
台灣現行困境與展望
台灣雖有「性工作除罪化」,但因配套不足、社會觀念未根本改變,造成定點茶工作者困境難以改善。若能參考國外經驗,建立完整的支持體系,將有助於提升定點茶工作者的居住權與社會地位。

六、政策建議與未來方向
強化居住權保障
建議政府可考慮提供中介機構協助,保障定點茶工作者的租屋權益,避免因職業而遭任意驅逐,甚至可設立「過渡性住宿空間」,作為受害者或急需協助者的暫時住所。
提升社會福利與法律協助
政府及非營利組織應加強對性工作者的法律服務、心理輔導與居住協助,降低結構性弱勢帶來的傷害,協助其穩定生活,提升其自我保護能力。
推動社會觀念革新
應加強社會教育,消除對性工作者的污名與歧視。鼓勵社區包容多元職業,尊重個人選擇,逐步實現人權保障的社會氛圍。
完善性工作政策法規
建立更清晰的性工作法規,推動安全、健康、尊嚴的性工作環境,讓性工作者能夠依法納稅、正當租屋,融入主流社會。
結語
定點茶工作者面臨房東驅趕,導致居所不穩定,是台灣社會長期被忽略的隱性問題。這不僅僅是法律規範的缺失,更是結構性歧視、人權意識不足的體現。唯有正視其背後的社會根源,從法律、政策、社會觀念多面向著手,才能真正保障定點茶工作者的基本人權,讓她們在安全、尊嚴的環境下生活。也期盼社會各界能以更包容、理性的態度,面對性工作議題,共同推動一個多元、友善的人權社會。
延伸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