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送茶交易法律灰區導致警民衝突頻繁升高
- yu-girls
- 7月8日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一、法律灰區的形成原因
1. 外送茶交易法規演變
外送茶交易在台灣早期屬於默許、半開放狀態,直至民國九十年代,因國際壓力與社會觀念轉變,政府陸續修法取締。現行法規主要依據《社會秩序維護法》、《刑法》、《人口販運防制法》等,然條文規範多有模糊地帶。例如,現行法規對於「有條件合法」的特種營業場所(如特定紅燈區)有所設限,但地方政府鮮少主動設立專區,導致大多數外送茶工作者仍處於非法、無保障狀態。
2. 地方自治與中央法規衝突
中央雖開放地方設置「外送茶工作專區」,實務上地方政府基於民意、社區壓力而消極推動,導致外送茶工作行業無法合法經營,只能游走於灰色地帶。外送茶工作者雖然嚮往合法保障,但實際上在缺乏專區的情況下,難以獲得應有的社會保護與法律支持。
3. 法律適用上的模糊
由於條文未明確區分外送茶工作自願與被迫,導致執法時經常陷入判斷困難。執法人員在沒有足夠證據辨識強迫或自願時,為求績效,常以「妨害風化」、「人口販運」等罪名逮捕外送茶工作者。這種執法行為在法律適用上產生灰色空間,成為警民衝突的根源之一。

二、法律灰區下的執法困境
1. 執法標準不一
各地警察局對於外送茶交易的查緝標準差異極大,有些地區睜一隻眼閉一隻眼,有些則積極掃蕩。這種不一貫的執法策略,造成外送茶工作者與警察之間的不信任與敵意。
2. 執法過程的衝突
執法過程中,警察為達績效指標,常採突襲、臥底等激烈手段,導致現場衝突不斷。有外送茶工作者因抗拒執法,甚至與警員發生肢體衝突,事件時有所聞。此外,警察在取締過程中,時有收賄、包庇、性勒索等負面新聞,進一步惡化警民關係。
3. 外送茶工作者的生存壓力
處於法律灰區的外送茶工作者,時常面臨執法機關威脅、勒索,或遭黑道勢力剝削,無法尋求正當保護。為了生存,他們不得不配合警察,甚至成為情報來源,導致同行彼此猜忌,社會支持系統瓦解,進而產生集體不滿、抗議行動。
三、警民衝突頻繁升高的實際案例
1. 抗議取締行動
台灣曾多次發生外送茶工作者自救會走上街頭,抗議警察過度執法、要求法令明確。2017年台北市外送茶工作者集體於市府前廣場靜坐,訴求合法工作權與人身保障,該事件因警察維持秩序過當,引發社會廣泛關注。
2. 取締現場的暴力衝突
在部分縣市,警方執行外送茶交易查緝時,因未適當溝通,導致外送茶工作者反抗、聚眾衝突,甚至發生肢體拉扯、推擠、推倒等情形。媒體多次報導警察使用強制力而被投訴、外送茶工作者集體受傷送醫的事件,社會輿論分歧,部分民眾認為警察執法過當,部分則認為維持社會秩序無可厚非。
3. 警察與民眾間的不信任
由於外送茶交易法律灰色地帶,部分警員甚至將外送茶工作者視為犯罪對象而非被保護者。外送茶工作者及其家屬對警察產生嚴重敵意,拒絕合作、報案意願降低,進一步削弱社會治安。
外送茶工作者抗議要求合法權益現場四、對社會的長遠影響
1. 法治觀念動搖
外送茶交易法規的不明確,導致民眾對法律公正性產生疑慮。外送茶工作者在面對法律時無所適從,社會各界難以凝聚共識,法治基礎逐步瓦解。
2. 警察形象受損
頻繁的警民衝突不僅讓外送茶工作者無所適從,也使警察在大眾心中的形象受損。當民眾認為警察執法是「選擇性」而非「公平性」,將降低對警察的信任與合作意願。
3. 社會治安隱憂
外送茶交易產業長期處於地下化,容易成為犯罪集團介入的溫床,助長暴力、勒索、販毒等非法行為。缺乏有效監管,也增加人口販運、性病傳播等社會風險。

五、未來解決建議
1. 明確法規、建立專區
政府應針對外送茶交易行業進行法規明確化,積極推動特定專區設立,讓外送茶工作者有合法、受保護的工作環境,降低警民摩擦機會。
2. 執法透明、加強溝通
執法單位應強化執法過程的透明度,建立與外送茶工作者、社會團體的對話平台,針對執法爭議定期檢討,提升警民互信。
3. 強化教育宣導
透過媒體、校園等多元管道,宣導外送茶交易相關法律及權益保障,消弭社會偏見,增進民眾法治認知。
4. 建立支持系統
政府可設立專責機構,提供外送茶工作者心理諮詢、法律協助與轉業輔導,減少他們因灰色地帶而遭受剝削的風險。
結論
「外送茶交易法律灰區導致警民衝突頻繁升高」是一項結構性問題,根源於法規不明、執法標準不一與社會觀念差異。唯有正視並積極推動法制明確、專區設立、執法透明及教育宣導,才能減少警民對立,提升社會整體治安與公正,最終落實人權保障與法治社會的核心價值。
延伸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