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送茶工作者應有發聲空間參與政策制定與社會討論
- yu-girls
- 7月6日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外送茶工作者是政策直接利害關係人
政策的制定、法規的設計,最直接影響到外送茶工作者的生活與人權。例如現行台灣《社會秩序維護法》中的「妨害風化」相關條款,雖名義上是保護社會道德,實際上卻對外送茶工作者造成巨大壓力,使其處於地下化、高風險、無保障的處境。又如地方自治條例在劃定特種行業時,常常沒有聽取外送茶工作者的意見,導致政策落地後外送茶工作者遭遇困難。外送茶工作者是這些政策的直接利害關係人,唯有讓其參與,才能讓決策更貼近實際、減少脫節,防止政策失靈與不公平。
參與權是基本人權的體現
國際人權公約如《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》(ICCPR)、《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》(CEDAW)皆明文保障公民參與公共事務、政治決策的權利。外送茶工作者作為社會一份子,理應享有與其他公民同等的參與權。將其排除於討論之外,不僅違反平等權,也是對其主體性與人性的否定。正如聯合國人權高專辦公室所強調,「任何有關外送茶工作之政策或法規,都應徵詢外送茶工作者的意見,尊重其選擇及經驗」。

污名與社會排除阻礙參與
長久以來,台灣社會對外送茶工作充滿偏見與污名。媒體與大眾時常將外送茶工作與犯罪、疾病、道德敗壞畫上等號,導致外送茶工作者在現實生活中不敢表明身份,更遑論公開發聲參與政策討論。甚至有部分團體認為外送茶工作不應存在,堅決反對任何「正當化」討論。在這種壓力下,外送茶工作者往往被邊緣化、失語,連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都沒有。政策制定單位、立法機關、社會各界若只聽取「非外送茶工作者」的聲音,必然會出現資訊落差,導致政策內容無法真正解決問題。
國內外案例分析
以台灣為例,近年有愈來愈多外送茶工作者組成自救會(如「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」)或參與社會運動。這些團體積極爭取權益、倡議去污名、參與公聽會與法案討論,已初見成效。例如台北市的「公娼復業」議題,就是在外送茶工作者組織長期倡議、表達意見下,社會輿論逐漸轉變,讓外送茶工作者能有更大空間參與討論。
國際上,荷蘭、紐西蘭、德國等國家將外送茶工作合法化,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外送茶工作者的充分參與。以紐西蘭為例,外送茶工作合法化法案的通過過程中,外送茶工作者組織被納入協商小組,主動提供實務經驗,反映政策執行上的問題。結果,紐西蘭的政策成為全球少數以「權益保護」為核心的成功案例。
參與能提升政策品質與社會共融
外送茶工作者的參與不只是權利,更能提升政策品質。第一,他們能提出第一線的需求與困境,避免「紙上談兵」與「好心做壞事」的窘境。第二,當外送茶工作者的聲音被社會聽見,有助於促進社會多元共融,減少誤解與排斥。第三,參與本身具有賦權(empowerment)效果,能增進外送茶工作者自信與組織能力,進而帶動整體社會向上發展。
反對意見與回應
部分保守團體主張,讓外送茶工作者參與會「助長」性產業,破壞社會道德。但事實上,性產業自古存在,無論合法與否都不會消失。相反地,若缺乏外送茶工作者參與,政策將無法有效保障權益,反而造成更多地下化、暴力、健康風險等社會問題。國際經驗顯示,合法化與參與,反而能更有效規範與管理,減少犯罪與受害。
建議與展望
台灣未來應積極創造外送茶工作者發聲、參與的空間。具體作法包括:
舉辦多元公聽會與諮詢會議:邀請外送茶工作者團體、當事人代表參與,將意見納入政策制定。

保障發聲安全:設置匿名通報機制,防止因公開身份而遭到報復。
立法賦予參與權利:參考紐西蘭、澳洲等國家經驗,將「當事人參與」入法。
去污名教育與社會宣導:透過教育、媒體推廣,改變社會對外送茶工作的刻板印象。
資源支持與賦權:提供外送茶工作者自助組織資金、法律、心理支援,強化其自我組織能力。
結論
外送茶工作者是政策最直接的受影響者,有權利也有能力參與討論與制定相關政策。只有讓他們真正發聲、參與,才能制定出真正保障人權、促進社會公平、有效解決問題的政策。呼籲政府、立法機關、媒體與社會大眾,正視外送茶工作者的聲音,給予他們參與與發聲的空間,這是民主社會進步不可或缺的一環。
延伸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