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送茶工作者遭遇客戶勒索金錢未果,對方反咬報警導致警方誤會的真實經歷
- yu-girls

- 10月28日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一、事件概述:從勒索到反被誣告的連鎖衝突
這起事件發生於北台灣某都市區,一名三十出頭的外送茶工作者小芸(化名),在一次私人約會服務結束後,遭遇客戶惡意勒索。該客戶以「拍下過程影片」為要脅,要求支付新台幣五萬元作為「封口費」。小芸拒絕後,對方反而報警指控她「詐欺與恐嚇取財」,導致警方初期誤會她為加害人。此事件揭露了外送茶工作者在法律邊緣地帶中,如何同時承受權力不對等與社會污名所帶來的雙重傷害。
警方接獲報案後,因報案人提供片段對話紀錄與照片,最初傾向相信「女性以陪伴為名行詐」。直到後續調查中發現,勒索的實際對話、轉帳紀錄與威脅訊息截圖,才逐步還原真相。案件最終以誣告罪方向發展,但小芸在被誤會期間,遭受極大心理壓力與名譽損害。

二、制度脆弱點:警政現場的偏見與資訊不對稱
此案之所以會演變成「被害者成為嫌疑人」的錯位,主要反映警方在處理與性交易有關案件時的結構性偏見。由於台灣現行《社會秩序維護法》第80條仍將「以性交易為職業」視為違序行為,導致執法人員常先以「違法疑慮」看待外送茶工作者,而非以被害人視角介入。
此外,警方在偵訊過程中常忽略數位證據的即時保存,例如 LINE 對話紀錄、轉帳明細、手機錄音等。許多外送茶工作者因害怕身份曝光,不敢主動出示完整資料,進一步造成誤會加深。這種資訊不對稱,反映出台灣性產業長期游走在法律灰色地帶下的制度性困境。
三、心理層面:恐懼、羞恥與求助的矛盾
小芸在事件後接受心理輔導時提到,她在報案初期的最大恐懼不是被起訴,而是「被登上新聞或被家人知道」。外送茶工作者在面對法律糾紛時,往往同時背負身份曝光的風險,因此許多人選擇「息事寧人」或私下和解,即使自己明明是受害者。
心理師指出,這種「內化的社會污名」導致外送茶工作者在受害後無法尋求正規支援。她們會陷入兩難:報警等於可能被貼上標籤,不報警則代表助長加害者有恃無恐。這樣的「雙重受害」在性產業中極為普遍,特別是當對方利用影像、聊天紀錄或社群帳號作為威脅工具時,更易造成長期焦慮與失眠。
四、社會觀感與媒體再現:誰才有資格被相信?
事件曝光後,網路輿論再度陷入兩極化。一部分網民認為「她本來就不應該從事這種行業」,另一部分則質疑警方「以貌取人」。媒體報導多半著重於「情色糾紛」或「假陪伴真勒索」等吸睛標題,忽略了事件本質上的性別暴力與制度失靈。
學者指出,媒體在處理此類案件時,若僅以「社會奇聞」角度呈現,實際上會再度剝奪外送茶工作者的敘事主體性。相較之下,若採用「權力與脆弱關係」分析框架,才能揭示背後的結構性問題──即誰有發聲權、誰能被法律保護,以及誰被預設為不可信。
五、行業自救與社群力量:地下協會的應變機制
近年來,部分外送茶工作者組成匿名互助群組,建立「惡客通報系統」。在小芸事件之後,她將過程分享至群組中,提醒他人留存交易證據、設定安全暗號,並在服務前後以加密軟體傳訊確認安全。這些非正式網絡逐漸形成「行業內部司法」,雖然缺乏法律效力,卻能在短時間內有效防範二次傷害。
有趣的是,這類自救機制常與性別倡議團體、數位安全組織合作。例如使用「Signal」、「ProtonMail」等具備加密功能的工具,或教導從業者如何使用虛擬電話號碼與假名支付帳戶,降低個資洩露風險。這種結合社會運動與資訊科技的自保模式,正成為未來性產業風險管理的新典範。
六、法律改革的必要性:從誣告案反思保護空缺
台灣現行法律在處理「性交易相關的被害人案件」時,仍缺乏明確的保護條款。當外送茶工作者因服務糾紛或威脅報案時,常被要求先說明「是否涉及收費性行為」,導致警方可能同時啟動違序調查。這種制度設計實際上阻礙了受害者行使權利。

人權律師建議,可參考荷蘭與紐西蘭的模式,建立「去刑化與受害保護分離」制度,即使性交易仍未全面合法化,也應確保報案人不因其職業身分而被排除於法律援助之外。此外,應增設「性交易糾紛專責調處單位」,結合警政、社工與法律輔導資源,以保護弱勢被害者的基本程序正義。
七、結語:從恐懼到倡議的自我轉化
小芸在事件落幕後,選擇成為外送茶工作者權益倡議團體的志工,協助他人蒐證、寫申訴書、與律師溝通。她在接受訪談時說:「那次我學到一件事──沉默只會讓對方更囂張。」
這場誤會雖讓她一度失眠、社交退縮,但也讓她理解到制度變革的重要性。她希望有一天,外送茶工作者報案不再需要解釋職業,而能像任何被害人一樣被相信、被保護。這句話,也成為許多業內女性心中共同的願望。
延伸閱讀

